而着眼于国内互联网,回顾过去10多年的历史,成功的产品不少,比如QQ,比如贴吧,比如新浪微博。但我想了一圈,还真没有找到一个成功的平台,更让我捏一把汗的是,这些成功的产品似乎都有一个愿望——做平台。
我很疑心,中国究竟有没有“平台”诞生的土壤?单以广告计,美国互联网2010年的收入大概是315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全球第一大互联网公司可以轻易舍弃中国市场,因为这个市场的收入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平台的本质实际上是基于某一领域的利益分享,对于一个总值尚小的市场来说,这种机制很难滋生。PopCap将《植物大战僵尸》移植到iPhone平台上,9天就获得了100万美元的付费收益,这在中国难以想象。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开放平台是不是真的有了彻底开放的心态?很多人将“开放”这个词说得很玄乎,在我看来,最彻底、最重要的开放,标准只有一条——你是不是愿意首先舍弃一部分自己的利益,分给参与者?看看Facebook,它自己目前的收入居然尚远远不及依附者Zynga的收入,而日本的移动社交游戏产品开放商收入更是达到Zynga的15倍。虽然这并不代表Facebook将利益让给了Zynga,但或许到了中国,平台方看到Zynga如此火爆,早已按捺不住要越位抢生意了。
最近,新浪微博开始推开放平台,我本人也是新浪微博的忠实用户,但我认为这为时过早。从新浪公布的数据,现在其微博用户为5000万,对于刚刚诞生一年多的产品来说,这确实是奇迹。但相对于国内4亿多网民的基数,5000万并不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数字,更何况其中活跃用户数的占比还是一个问号。DCCI的数据称,2013年底,中国的微博用户数量有望达到4.6亿,这个预期并不保守。
对于新浪来说,微博是一个打翻身仗的好机会。作为门户时代国内互联网的老大哥,新浪在过去10年中由于过于分散的股权,导致战略摇摆不定,在曹国伟时代,这一尴尬终结。要凭微博重塑雄风的决心不应该变成急进的理由,我十分看好新浪微博的未来发展,但饭应该一口口吃。当然,如果新浪基于竞争的考虑,要先在开放平台的建设上先走一步,这又另当别论。
回过头来,腾讯、百度、新浪、盛大乃至360都在部署自己的“开放平台”,这对中文互联网未来的格局将是深远的影响,但是起码到目前,大家对其发展和未来,都在观望。这种观望的态度真正被打破,唯一的可能就是,中国的开放平台也能孕育一批Zynga、PopCap,否则,一切都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