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歌名,不知道歌手,甚至不记得歌词,只要能哼出旋律,照样可以找到歌曲。
一则关于百度将在2010年第四季度推出这种音乐搜索服务的消息引来了无数网友围观、议论,其中大多不吝赞美之词。李开复当年在谷歌时曾畅想过这种功能,如今斯人已去,谷歌的“空头支票”居然在百度身上变成了现实,颇有些戏剧性。
正如很多网友所言,“哼唱搜索”确实很酷,在某些时候它也很实用,但我忍不住要在鸡蛋里挑骨头,算是给大家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吧。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这项技术并非百度首创。实际上它早已经在你我身边,随手拿起一个索爱的音乐手机,基本都配备有一个名为TrackID的服务,它干的事和“哼唱搜索”如出一辙。我已多次测试过,其识别率极高,几乎首首命中。摩托罗拉也有“音乐雷达”(SONG ID)。而在其他手机品牌,诺基亚、iPhone等,也多有类似的第三方软件,效果参差不齐。
而在PC互联网领域,很多人已经用过midomi网站,和传说中的“哼唱搜索”一样,它也是要求用户录制10秒左右的哼唱,予以识别搜索。其识别效果颇为惊人,流行的中文歌都可以拿下,甚至我们的国歌也不在话下。
当然,百度能在中文PC互联网上为用户提供这一功能,值得称道。但最大的问题是,要触发这种特殊的需求,往往是在用户不经意间想起某个旋律时,相对于现有基于歌名、歌手、歌词的音乐搜索,这确实是小众应用。从这个意义来讲,“哼唱搜索”更多的是对现有音乐获取体验的锦上添花。这一点,从midomi的经营现状可以看出,这个诞生于2007年的美国网站现在的Alexa排名在4万位之外,并且最常用它的居然不是美国人,而是洪都拉斯人。在早些年,来自中国的用户也成为midomi的主力,以至于该网站提供了中文版本。
另外,从该应用的特点来看,它更适合随地随地的多终端使用,尤其是手机、MP3等产品。苹果官方已经在其MP3产品中加入了名为“VoiceOver”的技术,当用户在听歌时按下按键,播放器即可读出歌曲名或表演者的名字,当然这些歌曲只限制于本地。我相信百度未来也会重点将其移植到移动平台,抛开与索爱等厂商的竞争不谈,这个移植过程将是漫长而充满变数的。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服务比拼的核心是音乐数据库的容量。在这一点上,不管是索爱的TrackID,还是苹果的iTunes,实际上都是采纳的全球最大的音乐数据公司Grace Note的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收录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出版发行过的音乐曲目,所以是最全的。目前尚不得知“哼唱搜索”的数据库来源,如果采纳百度自己的数据库,估计在中文、英文这些主流语种的识别检索上有一定优势,但“哼唱”是无国界的,对其他语种的曲目,百度是否做好了足够的准备,还不确定。
总之,就目前来看,“哼唱搜索”很难成为网络音乐的杀手级应用,它虽然酷,但更像是个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