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以“高大上”的商务精英面貌示人的微软突然开始“卖萌”了。虽然“小冰”给很多人带来了很新鲜的交互体验,但她确实不是个新鲜事物,用过微软聊天工具MSN的中国用户对“小冰”不应该感到特别陌生,因为在MSN大热于中国之时,上面就有聊天机器人,只不过今天的“小冰”更加“进化”了而已。
5月29日微软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上线,6月1日,腾讯全面封杀“小冰”账号。短短一周内,微软和腾讯双方在几轮“声明”中争锋相对,“小冰”为何会遭到腾讯的封杀?这件事情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
“小冰”抢镜
“小冰”团队在没有和腾讯建立完全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就抢先发布了,尽管5月29日的这场非常颠覆微软以往“高上大”形象的亲民发布会得到了业界广泛的关注和期待。
当天现场,微软将其中国研究院在北京中关村办公楼的大会议室变成了德云社会场,德云社相声演员于谦现身助阵,收微软新推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为徒,并表示今后将重点培养女徒弟的语言功底。
更为八卦的是,微软还让最近绯闻不断的“奶茶妹妹”章泽天则以微软实习产品经理的身份亮相,对“小冰”进行了产品演示。
而这款由必应搜索团队推出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小冰”被包装成90后的萌妹子形象,“小冰”以微信用户的形式展现,并且只能在微信群里使用,用户添加了“小冰”的微信账号后,再把它拉进某个微信群里,只要群成员提到“小冰”或者@它,就可以与它对话了。
而“小冰”能够实现两种功能:聊天和智能搜索。你可以像调戏Siri一样调戏它,也可以询问问题,“小冰”会自动从必应搜索中找到相关的信息用聊天的形式反馈回来。
微软的数据显示,发布会结束后,小冰的官方发布页面2个小时点击量上升到48万;首批发布的10万个小冰账号数小时内被认领一空。到31日,小冰加入的微信群攀升至150万。以平均每个群有7个人计算,小冰的好友数量超过千万。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5月30日,由于用户需求超出微软预期,导致小冰回答速度缓慢,用户开始不满,“小冰反应速度跟不上”,“小冰会自己邀请小冰加入群聊,一个群里出现好几个小冰”。
而微信订阅号上出现多个虚假“微软小冰”;小冰官方发布页面被域名劫持,无法访问;网络上小冰遭到谩骂。
腾讯迅速做出了反应,在6月1日,封杀所有“小冰”。根据腾讯的公告,封杀“小冰”的主要原因是接到用户关于“小冰是否泄露隐私”的大量询问,经过微信团队查证之后,“微软小冰”存在模拟用户操作、诱导用户拉群、批量注册垃圾账号等违规行为,为了保护用户体验和安全,微信团队依照平台规范对此事进行处理。
以往反应缓慢的微软,这次一反常态,在被封杀后的两天里,连发多封公开信,回应腾讯。
面对技术安全的争议,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在6月2日回应称,“小冰”采用比微信本身更加严格的隐私安全保护机制,其人工智能语言全部来自公开的搜索引擎网页信息和智能语言组合,不涉及任何聊天记录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微软方面在此前的声明中表示:“上线伊始,腾讯公司即与我们建立了沟通渠道。本着共同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体验的愿景,我们建议可采用任何形式的合作。” 但腾讯方面未予回应。沟通无效情况下,在微软总部领导全力支持下,小冰5月29日强行上线。
对此说法,腾讯方面予以否认。腾讯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在小冰产品上线前,微信团队方面一直没有收到微软方面的沟通需求,产品上线后,微软至今也没有直接与微信团队建立沟通的渠道。”
而3日,腾讯微信方面再次做出回应,称已经全面禁止微软“小冰”在微信平台上运营,腾讯在声明中强调,“微信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链的沟通平台”,但目前“人工智能技术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此类产品的运营方式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对用户信息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并表示“腾讯自己也不会开发类似的产品”。
微软vs腾讯:“小冰”安全吗?
在腾讯将全部“小冰”封号之后,“巨头”微软便发出了一份弱者一样的声明信,一边继续卖萌,一边控诉“企鹅”的“屠杀”行为。“小冰”的官方微博(18.65, 0.11, 0.59%)“微软麒冰V”还更新了这样一条状态:“企鹅欺负我,不让我说话,求公道。”
“5月30日,微软已与微信市场部建立了正式的邮件沟通,针对微信团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回答,并建议双方就加强合作进行进一步探讨,目前尚在等待微信团队的回复。”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的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微软一位内部人士也对《中国经济周刊》透露,对于合作形式,微信那边非常慎重,毕竟“小冰”也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新的体验。
微信团队相关负责人却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微信是一个基于熟人关系链的沟通平台,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或能为人们带来信息技术便利,但无法取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此类产品的运营方式严重损害了用户体验,对用户信息安全也造成了极大的隐患。腾讯自己也不会开发类似的产品,任何第三方在微信平台上的开发和运营必须遵守微信平台规则以及尊重用户体验至上的原则。”
可见双方各执一词,但基本信息得到证实:双方合作没谈拢。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腾讯封杀“小冰”几乎是必然的。“如果‘小冰’在群中,有可能获得整个群组成员的信息和聊天记录,这些信息无疑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可以为微软提供更加丰富实时的大数据,如果‘小冰’同时向几百万用户推送任何信息,影响力都将是惊人的。微信是腾讯在移动互联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怎么会拱手为他人作嫁衣?而且万一有隐私泄密,腾讯还要承担责任和风险,但是却没有什么收益,腾讯为何要做?毕竟微软‘小冰’也是有商业目的的产品。”他说。
“不排除有用户数据泄露的存在,具体取决于微软对于‘小冰’隐私安全保护机制是否足够严密。”罗兰也表示。
原来是利益分配没谈好
“腾讯这么紧张,是因为小冰通过学习触发的诸如‘订餐’、‘购物’等功能,会触及到腾讯的利益,这是一个入口之争。”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微软在推广“小冰”之前没有与腾讯充分沟通,也没有去谈相关的利益分配,直到“小冰”上线后才开始交流。
事实上,“小冰”研发团队相当年轻。据了解,除了章泽天,“小冰”团队另外还有1名“90后”实习产品经理,以及数名“80后”、“70后”产品经理。
在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看来,微软这次具备“互联网思维”的年轻产品团队并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平台经济思维,必须给平台商充分的利益,将利益双方捆绑后,平台商才会敞开合作大门。
此前,微软曾表示不会对小冰进行商业化运作。分析认为,微软发布小冰,在推广必应之外,其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利用微信的用户流量,进行大数据的积累,以此提升必应的产品体验,并进行移动生活服务以及智能搜索的探索。
“这里面的关键就是,小冰没有给腾讯带来实质的价值,如果直接让小冰进驻微信,对腾讯没有任何价值和吸引力。”上述人士表示。
而腾讯公关的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封杀“小冰”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不符合微信的隐私政策,“小冰是以微信私人账号的形式在做,但它的隐私政策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用户,比如小冰被拉进某个微信群里,并不是所有的用户都认可它,一旦出了隐私的泄露,这个责任是由谁来承担呢?”
的确,随着微信的壮大,监管部门的管理力度一直在加大。3月份,微信曾大规模封杀一批公众账号,这些账号涉嫌发布违法违规信息。近期,腾讯本身也出台政策,限制基于微信的营销,以及一些影响用户体验与安全的事项。
微软变革的试验品
实际上,“小冰”这款产品在微软体制里是一朵“奇葩”,它没有走完“正常的孕育程序”,而背后,则折射出微软的变化。
以往微软发布一款产品的时间是30-36个月,而“小冰”只用了6个月。据内部人士透露,这款产品的推出获得了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的肯定,也是微软必应搜索对中国区放权本地化之后的首个产品。
本报记者从微软方面了解到,在陆奇上任之后,微软提出的战略是“中国为先”,必应希望未来在中国能够有更多的本地创新,再将本地创新的成果尝试向全球进行推广。“因为我们发现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比美国更激烈,这个产品如果能够在中国市场上得到认可,我们对国际市场的推广会很有信心。”上述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品牌及产品市场负责人李笛介绍,“小冰”的诞生源于2013年底他与团队关于“Bing网典”前端表现形式的一次头脑风暴,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以聊天机器人的形式作为产品的最终形态。
网典是Bing推出的一个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集合搜索产品,将无数信息进行结构化整理之后,可以给聊天机器人的想法提供了基本支撑,让“微软小冰”的回答数量达到了1500万句,并可以不断增长。
2014年1月,微软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陆奇来华考察。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品牌总监李笛代表小冰团队向陆奇汇报,希望借助微信等微软以外的社交平台,推出智能机器人“小冰”。
“小冰”背后是微软必应在大数据、自然语义分析、机器学习和深度神经网络方面的技术积累。用户可通过微软必应官网认领,加为微信好友并拉到微信群中群聊。
4月份,陆奇在看到“小冰”整个实际的运作过程之后,正式拍板立项,产品进入封闭开发状态。5月29日,“小冰”正式发布,整个项目时间不到半年。
再次背景下,微软当然不甘心“小冰”目前的结局,据知情人士透露,针对小冰被封杀,微软会有重大举措,“不排除宣布和其他互联网巨头联盟的可能。”而在之前的声明中,微软表示二代“小冰”的研发已经接近尾声。
然而,如此以来第三方平台的“小冰”如何能在二代产品上能有多大突破成了众人心头的一大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