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原本将补贴降到5元的“嘀嘀打车”宣布,打车使用微信支付最低可补贴12元。随即,另一打车软件“快的打车”宣布“永远比同行多补贴一元”。两大打车软件的新一轮“烧钱”大战开启,引发舆论关注。对此,业内普遍认为,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两大互联网巨头之间的移动支付用户抢夺战正在加剧。大手笔的“撒钱”式营销正是为了培养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增强用户黏度。
此前,微信联合“嘀嘀打车”推出了打车补贴10元的营销策略,而支付宝则联合“快的打车”推出“5亿请全国人民打车”。而在2月10日,“嘀嘀打车”下调补贴额度,降至5元,快的打车则保持对乘客的优惠额度不变。
对于两大打车软件新一轮的烧钱大战,不少乘客表示乐意“坐享优惠”,有网友戏称:“对这种哐哐砸钱吸引客户的手段,我只想说:‘请继续’。”
事实上,两大巨头之间的竞争确实让不少出租车司机和乘客获益。记者在太原市采访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出租车司机开始安装打车软件,每天能增加近百元收入。在太原市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小燕说,以前常常挤公交的她也开始尝试使用打车软件,“所付的钱还不到起步价,挺划算的”。
然而,看似美好的双赢局面下却潜藏着不少问题。
自从用上打车软件,不少出租车司机养成了边开车边盯着手机抢订单的习惯。更有甚者还同时运行两个打车软件,不停切换,查看收款记录,时不时还要打电话联系下一单的乘客,单手驾驶,一心多用,令乘客心惊胆战。
对此,北京市交通委运输局20日发布规定,为保证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安全,每辆出租汽车只允许安装一个手机叫车终端。
但令乘客诟病最多的还是部分司机“挑食”。太原出租车司机赵师傅坦言:“我同时装了‘嘀嘀’和‘快的’两款打车软件,通过软件接活儿几乎不用空跑,没客人时我宁愿停下车歇两分钟刷订单也不愿再满大街漫无目的地转悠了,看到路边人招手都懒得停。”
不仅司机有变相拒载之嫌,司机也常被乘客放鸽子。赵师傅说,他每次抢下单子,都会多次和乘客确认,怕车到了人却走了,但即使这样,也常常落空。
对于这些新情况,相关部门坦言存在监管难的问题。太原市客运办宣教科科长靳卫东说,目前还没有适用的法律法规。
此外,打车软件本身的产品设计也面临考验。在此轮“烧钱”大战开启之时,“嘀嘀打车”就曾因订单量猛增而导致微信支付系统一度瘫痪。
“打车软件还需要不断改进产品,增强用户体验便利性。”经常使用打车软件的北京某公司白领刘云说,补贴只是一时刺激,关键要靠好的产品和服务留住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