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公共平台上的QQ团购等一些账号已可在页面内完成支付,正式形成O2O的闭环,业界高呼微信正式开始商业化之路。但实际上,微信公共平台的商业化潜力,远没有从业者描述的那么巨大,至少从以下三点看,充满着巨大的矛盾性。
强关系社交与媒体的本质矛盾
这是新浪微博和微信都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微博一直在提高社交性上努力,微信推出公共账号平台是为了增强媒体性,但强关系社交和媒体是有本质矛盾的。
把社交和媒体从信息的角度来划分,社交是私人信息,媒体是公共信息。社交化的私人信息最大的特性是互动,特别是以强关系为依托的微信用户(普通用户)之间的互动是严格的1-1互动,也就是说对方发一条信息,另一方必须回一条。由于人的精力有限,能处理的信息数量是极其有限的。这也是社会学里说的人最亲密的朋友不会超过10个的原因。所以对于这类社交化私人信息的要求是精,从数量的意义上也就是少。
而公共信息对于人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获取。我把公共信息分为新闻,生活娱乐和知识三类。新闻包括人和事的新闻,获取数量由于选择关注的范围稳定而变动不大;生活娱乐类包括吃穿住,段子,娱乐视频图片等,由于喜好和感情的因素,对于这类信息的数量诉求,在可承受范围内是越多越好的(前提是信息有效)。知识类信息同理,也是可承受范围内越多越好。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强关系社交与媒体本质从信息角度来看,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也是新浪微博社交化程度低的最大原因。后来推出的智能排序功能,就是想解决这个矛盾,可是这打乱了新闻类信息(包括相当数量的大V生活化微博)对时序性的诉求。
微信公共平台违背了对公共信息“多”的诉求,它的这种媒体性转变是自我矛盾的。这是看衰微信公共平台商业化的第一原因。
微信的高使用成本
手机触摸的使用方式比起鼠标来简单、直接,但手机上手指所做的每次点击,点击成本会远大于鼠标的点击成本。鼠标基本上可以让手在基本无移动的情况下完成全部操作,而手机,哪怕屏幕再小,手指移动距离都比用鼠标大得多。并且由于屏幕显示内容有限,整屏显示切换的频率远远大于PC。整屏显示切换意味着眼睛要重新扫描屏幕。综合手指移动距离、换屏等待和重新扫描,手机单次点击成本很大。
就目前微信的内容呈现方式来看,假设在公共平台关注50个账号,那么每天浏览完信息要经过至少100次(一进一出)点击。再看微博,浏览相同量的信息只需经过滑屏和少数点击就可以完成,成本要低得多。这种计算有什么意义呢?这个意义就在于每个用户对公共账号的关注数量会极为有限,因为用户无力处理那么多内容。想象一下关注了上百账号,一天处理几百条推送的感觉就知道了。
所以,即使微信公共平台放开推送数量限制,用户也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使用成本。
微信不产生内容
新浪微博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内容产生机制。大V广播兼互动、草根获取信息的微博结构是高效的内容产生机制,因为优秀的内容会被大V广而告而激发草根创造内容的动力,民间的巨大智慧得以释放。根本上说,微信公共平台是背靠新浪微博而生,吃的也是来自微博的“饭”。微信的生态结构决定了它不会有比微博更大的产生内容的动力,微信只是一个背靠QQ从而造成用户数众多这个既成事实的工具,微博则是能产生内容的生态环境,它们的可替代性是不一样的。所以,就算微信为了克服使用成本矛盾而改变内容呈现方式,这等于想用一个无内容产生结构的类“微博”事物打败微博,这是不可能的。
这是看衰微信公共平台的第三个原因。
不得不承认的是,微信由于背靠腾讯,有更早实现商业化的条件,但从微博更接近内容和大数据趋势的商业未来来看,微博会有更大深度和广度的商业化潜力。
尽管如此,微信公共平台还是有一定商业价值的,例如类似内置APP的QQ团购账号带来的O2O闭环,但它的价值显然不如人们说的那么大。这些事淘宝和新浪微博在一起也可以做,并且有更大的线上电子商务的合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