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张小龙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那个顶级产品经理。他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见的很多创业者一样,很早就被冠上了天才之名,他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用十多年的时间打磨有限的产品,我相信他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多得多...我个人,算是对张小龙极其推崇的局外人之一。
坦率说,这跟微信的成功关系不大。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其原因。
我第一次听说张小龙,是从马化腾口中。请看我 2006 年初的一段报道:
比起QQ,Foxmail的用户数量不过500 万,而且在网络业,收购用户的成功概率实则非常低。马化腾真正看重的,仍是Foxmail团队在邮件技术方面的积累:每年新增的网民数都是两千万左右,如果其中一部分人同时使用QQ和腾讯的电子邮件,那就是给他们上了双保险。
到目前为止,这一收购仍在整合之中。对于Foxmail的原有团队,从客户端邮件处理技术变为服务器端的电子邮箱技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但可以确定的是,腾讯一定会推出搭载于QQ的大型邮箱。虽然马化腾也不得不承认,此前腾讯推出的捆绑在QQ上的邮箱是一次败笔,但“使用过它的帐户超过1亿”—— 如果下一款信箱足够优秀呢?
我印象非常深刻,2006 年的时候,马化腾说,他自己都不爱用QQ 邮箱。
也就是说,大概 6 年前,张小龙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那个顶级产品经理。
张小龙算是中国软件业和网络业的老兵了,他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见的很多创业者一样,很早就被冠上了天才之名,他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我相信,张小龙从一个普通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蜕变成一个今天红极一时的热门人物,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多得多。
如果国内还有其他产品经理像张小龙一样,耐下心来,用十多年的时间打磨有限的产品,不停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那这个人也一样是值得敬佩的。
第二就是,微信的成功没大家像的那么容易。
要是所有腾讯系的产品都能一飞冲天,我们这些互联网人,就什么都别干,全去买腾讯的股票好了。
微信诞生之初,并不被内部重视,甚至因为被视为 QQ 的竞争对手而有着很大的阻力。
很多人可能忘了,第一版微信诞生的时候,只能用 QQ 号登陆,而它所有的对手都是直接调用通讯录的。当时我们跟身边的人讨论,都说这实在是太搞笑了,难道只能跟 QQ 好友在移动端聊天?
这就是大公司内部的阻力。
何况,微信的对手,是雷军、洪锋、KK Wong 坐镇的米聊。这三个人,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在中国网络业绝对是强手——腾讯最终调用推广资源,已经是微信用 push-to-talk 证明了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之后。
你也可以说,他是山寨了 talkbox。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在微信的 push-to-talk 发布之前,我就在微博上看到过它的产品经理讨论说,talkbox 的语音包和传输速度有多少改善空间。
微信的成功,在我看来,是执行力加决心、对细节的关注度,以及主导者格局的胜利。没有决心和执行力,不可能在腾讯内部异军突起,没有对细节的关注,不可能后发制人超越米聊,没有格局,不会持续不断有条不紊的搞出新意思。
当然,不用讳言,腾讯的 DNA 在这里面也发挥了作用。腾讯最厉害的地方是,它1)深刻的理解中国需求,2)深入消化全世界最好的产品,不是抄袭而是将其最流畅的融入自己的产品。 中国能兼顾这两点的创业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第三点就是张小龙的格局和人文关怀。
这方面,和菜头和李黎已经说了很多。聊可补充的,是张小龙曾经发过一条微信,是他对于屌丝人群的理解。
存在感指人离开SNS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facebook等产品解决人的“存在感”问题。但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可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有生存感压力,有存在感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
能够对这个人群做如此精准把握,真的见功力。
网友吴伟称,我一直觉得微信被神话了,到底多少人真正的在用我很怀疑,感觉和腾讯微博里的庞大粉丝质量类似。
他的体验包括:最开始突然发现语音对讲很有意思,但兴致没几天就下去了,接下来时不时QQ离线了,用微信回复下消息。直到发现可以用"附近的人”,于是没事就搜搜身边的人,捞几个漂流瓶,摇一摇,但是,对于不太喜欢搭讪的类似约炮功能,实在不会常用。他不禁自问,微信的价值在哪里呢?每天新闻?朋友圈?微博有啊,干嘛又同步发到微信上?
结论:不相信微信占据移动互联网入口,战略性产品之类的宣传。
腾讯给微信上了枷锁
网友XJP称,“大公司血液必然导致微信神话破灭 ” 。
微信是一个异数,这可能是腾讯未来十年的机会,他们的上一个机会是QQ,这款即时通讯客户端的成功给腾讯带来享用不尽的财富,用户、流量、现金、品牌,由点到面从一个客户端厂商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尽管微信有张小龙,这位备受马化腾赞赏的腾讯首席产品经理,但是很明显QQ以及其它事业部已经感受到了压力,无论是再造一个社交工具神话或是再造一个社交帝国,他们都会面临被边缘化、利益重新分配的危险。
很显然,那些被挤压的人已经作出了回应,手机QQ添加了语音对讲功能,同样能够查找附近,应用变得更轻、更简洁,这些新改变由里而外都流露出重重的微信味道。
很明显,他们不愿意让微信独美。腾讯的品牌与资源,让微信可以快速成长;但另外一个角度,腾讯光环也给微信戴上了枷锁,无法探索更广阔的未来,还要面临来自内部的压力。
如我们所见,腾讯拆分重组基本没微信什么事儿。微信在腾讯,目前还只是一个完成度不高的手机客户端,与它可能会成就的巨大移动社交相比,微信已经逐渐向腾讯系妥协,加入QQ关系链条意味着选择融合,选择了大公司一贯擅长的开放平台的玩法。
微信已经逐渐失去那种让人惊艳的俏丽,正在变成一个中规中矩的大公司移动产品,放弃了自己的巨大社交梦想,重回循规蹈矩的路线,跟合作伙伴与公司伙伴把酒言欢,然后去做几个专访,几年后便回归平凡。
世间已无张小龙
冯大辉说,“尽信张小龙,不如无张小龙”。没有张,成就不了微信,只有张,也成就不了微信,张+他的团队+腾讯的资源,才成就了微信。张+他的团队,放到其他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都不能成事。
他的依据包括,张小龙的成就来自超过1 万小时的锤炼,多年积累的成就。那些膜拜的产品经理们,都别艳羡了!干活,思考,坚持,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就能成为张小龙。为什么无法成为张小龙?耐不住张小龙这样的寂寞,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别人做不到,做不到这样的淡薄。张说做产品要满足人的“贪嗔痴”,六根不净的人做不到这一点。
产品定位不清晰
网友张熠(移动互联网攻城狮)给出三点理由:1.UI触控体验越来越不流畅;2.消息详情层级越来越深,不利于操控;3.产品定位不清楚,一方面推熟人、一方面推陌生人、这两类社交关系混在一起,很别扭。他讲了两个颇为尴尬的场景:想摇一摇'约个炮,很有可能被“熟人知道”,想象什么后果?或者发很私密的的分享,又被陌生人看到。
复杂,太复杂
网友欧阳柔麟认为:
1.张小龙和微信都已经开始复杂,并且可预见的未来会更复杂,无法更简单。
2.作为UI控,我只能给微信的UI打4分(满分10分),百度?3分吧——这些公司都缺乏牛逼设计师幺?显然不是。
3.张小龙坚持且有自信挑战——全球各平台都是一个版本,但结果呢?至少Android版和iOS一比,长短毕现。
4.研究屌丝如此极致,屌丝之中如此普及,早晚(或者现在已)会被中高端者鄙视和唾弃。
不足比其它少一些
腾讯产品总监Andy Pan认为: 微信无论是一个工具也好,是一个平台也好,是QQ的接班人也好,对用户也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微信是不是给你生活带来了一点便利和有趣。对于觉得是的人,微信就是那个让生活多一点便利和有趣的东西,老百姓不关心它是工具是平台或是谁的接班人。
在这个前提下,不足一定有,微信领先只是说明微信的不足相比其它同类产品少一些。张小龙的不足,一定也有,但是微信领先说明小龙做团队领军人的局限性相比其他人做微信领军人会少一些,至少不比其它同类产品的领军人给产品带来的局限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