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田证券遭遇只是沧海一粟 教训之一是如何居安思危,强化竞争意识。成立之初,巨田证券前身特区证券垄断了深圳的国债发行,并承销发行深发展股票。在取得一定业绩后该公司便不思进取,盲目发放员工福利,员工养老情绪严重,不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而最终被市场淘汰。现阶段我国也有一些区域性的小券商,满足于在当地具有的投行和经纪业务优势而固步自封。这类券商如何强化危机意识,在竞争中做大做强,或者独辟蹊径开拓个性化服务,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教训之二是如何强化风险意识。随着业务的扩张,巨田证券的管理层明显跟不上形势,也缺乏相关经验。整体风险监管的丧失,是其营业部出现纠纷的根源,客观上也放任公司当时随波逐流,挪用客户保证金进行高风险投资,导致了公司最后的悲惨命运。纵观我国证券业历史,南方证券、华夏证券、大鹏证券等一时无两的巨头莫不是因为违规操作而最终灰飞烟灭。需要注意的是,在今后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场外交易市场(OTC)的开放,既放大了我国券商的自主权也对其风险自控能力提出挑战。具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都可以因为次贷危机而破产,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放大级数和关联度之广显然是现有的普通业务难以想象的。可见,我国券商建立实时动态的、贯穿公司业务流程的风险监控体系已是当务之急。教训之三是如何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巨田证券四家最大的股东分别为华能集团、中信国安[-2.64% 资金 研报]、盐田港[-1.87% 资金 研报]集团、交运股份[-1.65% 资金 研报],每一家公司均持有17.51%的股权。由此造成的问题是因持股比例相同,每个股东在控制权上均受到其他股东的制约,收益还要与其他人均分,导致没有股东愿意再投入资源,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最后无人拯救巨田证券的结果。
深圳巨田证券公司(原深圳特区证券公司)成立于1987年9月,为新中国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会员。 | 本公司成立以来,以敢为天下先的胆魄,大胆探索,积极开拓,在新中国证券市场上创造了多项“第一”。 成立伊始,公司集券商、证券登记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功能于一身,建立手工交易规则,创建了我国证券市场初期的股份登记和交易结算体系。作为深圳最早从事证券承销和B股特许承销业务的机构之一,公司共参与上百家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为60多家公司办理了股票发行和推荐上市工作
公司主要业绩:主承销中国第一家银行股深发展、工商企业股深万科、地产股深振业和公用事业股深能源,并担任它们的上市推荐人;包销第一只在深交所上市的企业债券,承销中国第一只可转换债券——宝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可转换债券;承销深招港、深深宝、深飞亚达、深深房等B股股票;为近百家上市和非上市公司担任投资顾问、办理代客理财等业务,并担任浙江湖州市政府等政府机构的财务顾问工作。
目前,公司在深圳、北京、上海、武汉、成都、沈阳、珠海等全国主要中心城市设有18个营业网点,且均已开通网上交易业务。
迈入新世纪,面对新挑战,公司制定了全新的发展战略,即:以“稳健经营、规范管理、开拓创新”为宗旨,努力健全、完善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公司的人才、资金、技术优势,锐意进取,力争使公司逐步发展成为具有较高管理水平、优良业绩的证券公司。为此,本公司将在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不断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为广大客户提供更优良的、全方位的证券投资服务。
展望新世纪,公司将凭借自身雄厚的实力和丰富的经验,致力于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987年9月,深圳市十二家金融机构出资组建了全国第一家券商 深圳经济特区证券公司,并垄断初期的国库券回购业务、承销发行深发展股票。
由于历史原因,特区证券存在严重违规情况。到1998年,该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达8亿~9亿,同时因与中辽国际合办营业部,出现了诉讼标的为3.2亿元的联营纠纷。
2001年,为摆脱困境,特区证券增资扩股至6亿元从而成为一家综合类券商。后更名为巨田证券。
2004年,巨田证券清理挪用的保证金欠款,最后缺口为1.8亿。
2004年至2005年,该公司经营持续惨淡,尽管先后传出有多家公司有意重组,但最终功亏一篑。
2006年10月,1.8亿保证金欠款击倒了巨田证券,被招商证券托管。
2007年5月,巨田证券转型为“投资公司”,从事投资和物业租赁等业务,失去了证券业务资格。